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学习心理:心塞,计划总完不成!
“我制定了一个满满的计划,可是刚行动一会儿就累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总是做好完美的计划,告诉自己明天一定要努力,明天明天······”
“我把自己的计划贴在了墙上、桌子上,可是就实行了三天······”
为什么你总是无法跳出“下决心定计划--失败--再下决心定计划--再失败”的恶性循环呢?怎么让你的计划不仅仅停留在计划层面?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你觉得自己能完成计划的能力有多大?
举个例子:快要数学考试了,有同学计划每晚投入4个小时用来学数学,因为他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数学能够考140分(这叫结果期望)。但是说实在的,他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每天能够学这么久,也不太相信自己能考到140 (这种对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成计划的信念叫做效能期望)。最后这位同学,刚学了1个小时就累了,然后就放弃了。
分析:心理学家认为,效能期望比结果期望更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你能不能坚持自己的计划,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认为自己能达成计划的能力有多大。所以,你的计划必须是你打心眼里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的,而不是凭空列举出一堆你想要的东西来。
原则一:计划忌大而复杂,最好小而具体,而且是你真的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的。因为这样,你能看到希望,也能很快获得成就感,你的抵触情绪就弱,就不用担心自己不想行动啦!
你给自己设置的时间真的够用吗?
举个例子:按你平常的做题速度来讲,完成当天的英语作业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你在
计划上想当然地希望自己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结果半个小时没完成,影响了后续的其他计划,每天的计划可能只完成了一半,甚至更少。
分析:我们对自己完成任务时间的预估非常不靠谱。一项心理学研究请毕业生们估计自己提交毕业论文的时间,结果只有30%的人按照自己预估的完成,大部分学生需要多一倍时间。
原则二:做计划时,把你的时间乘以120%~150%,才比较靠谱。
你知道计划有时候是个陷井吗
举个例子: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某天你打了鸡血或者受了刺激,你决定要改头换面,然后给自己制定了一份特别详细的计划,并把它们贴在床头、桌子上来督促自己。做完这些,你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好像离自己的目标近了一大步。可是没几天,那些东西就成了摆设。
分析:研究表明,定计划,其实是你用意念把实现目标的过程预演了一遍。正是因为你在脑子里走了一遍,你的大脑会觉得“哦,这事差不多了,放松一下”,你的焦虑被释放了,所以行动力也就减弱了。
原则三:如果你是这种人的话你需要给自己制造点焦虑--计划的目标稍高一些,但是“第一步行动”要小, 让你的焦虑逼你投入行动,从第一步小行动引发更多的行动。
比如:我计划今天认真听每一节课,利用午休时间做一套数学模拟卷的选择题,利用夜自习时间完成英语、物理、化学的作业,睡觉前整理并查看当天的错题。第一步行动是:在第一节课上主动思考、心中默答老师的三个问题。
友情提示:计划不常变但是可变
我们定计划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给自己规定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防止时间被浪费,精力被干扰。如果你总是放下计划,去做其他的事情(同学来了,聊会天;新买的杂志到了,看会儿杂志),并告诉自己“计划赶不上变化”,那计划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尽量不要经常改变自己的计划。
但是,变化确实存在,比如你本来计划完成数学作业,结果英语老师下达了一个比较紧急的任务,这时,你调整自己的计划以适应变化倒是一个很合理的安排。
最后,愿你有漂亮的计划,也有漂亮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