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边城》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1、背景资料
简介作者沈从文。
(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我国现代作家、文物研究家。
他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长城》,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他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沈从文是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渴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的。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身处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生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特殊的深厚感情。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简介沈从文和他的小说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素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写的是下层社会人的日常生命状况,就是他探寻的是关于人的最为根本意义上的爱、真、美,他的小说才具备了生命力。他有一句名言,说他的作品是建一个希腊小庙。通过对淳朴的爱恋的风土人情的描摹,营造一个特殊精神空间,这个精神空间与作者所身处的特性空间形成强烈对照,这精神空间就是“希腊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一种充实人性和神性的爱。一方面是经营希腊小庙,一方面现实却是人欲横流,红尘滚滚,这样就必然产生孤独和悲凉,他的作品又温馨又哀伤是自然而然的。
2、基础字词梳理
字音识记
(1)单音字
①蘸酒( ) ②泅水( ) ③老鹳河( ) ④傩送( ) ⑤氽着( ) ⑥鞶鼓( )
⑦踹水( ) ⑧欺侮( ) ⑨碧溪岨( ) ⑩茶峒( ) ⑪喧阗( ) ⑫糍粑( )
(2)多音字
①溜 ②帖 ③翘 ④委
⑤扛 ⑥解
辨形组词
(1) (2)(3)(4)
(5) (6)
涵咏词义
(1)词义理解
(1)平淡无奇:比喻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
(2)插科打诨:指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也指现实生活中引人发笑的一些戏谑的动作和语言。
(3)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4)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5)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
(6)礼轻仁义重:礼物虽然轻微,但其中的情义却很深重。
(2)近义词辨析
(1)放纵·放肆
辨析:“放纵”指①纵容,不加约束;②不守规矩,没有礼貌。“放肆”指(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例句:平时他对女儿很放纵,因此这次他女儿在众人面前如此放肆,大家也就不奇怪了。
(2)警告·警示
辨析:“警告”指①提醒,使警惕;②对有错误或不正当行为的个人、团体、国家提出告诫,使认识所应负的责任;③对犯错误者的一种处分。“警示”指警告,启示。
例句:背面左上方的位置还写有一句警示语,警告那些想通过非法途径来欧盟国家务工的人考虑清楚要为此付出的代价。
(3)默默·脉脉
辨析:两个词都指没有声音,但侧重点不同。“默默”指不说话,不出声,一般侧重于动作;“脉脉”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一 般侧重于感情。
例句:小叶一个人在这个城市,风里雨里默默地打拼了这么多年,尝尽了那份穿透骨髓的孤独与寂寞。很多时候,她都在祈祷身边有一个可以让自己停泊的港湾,但由于工作繁忙,她只能将那份脉脉的柔情深埋于心底。
3、简述《边城》的情节故事
4、初读印象
1)有人说这篇小说具有“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的特点。请在阅读中理清情节,并分析以上特点。
2)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盛大场面,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边城》里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他说他“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他是怎样为“爱”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的?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5、研读讨论
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6、疑点探究
(1)文中的老船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边城中怎样的人际关系?
(2)作者为什么要把边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3)翠翠的爱情有个成长的过程,应如何理解翠翠的爱情?
开放讨论题:为什么将小说处理成为悲剧?
明确: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他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7、文本延展阅读
写在沈从文旧居
红尘子
一抹淡淡的月辉,一片昏暗的灯光。
心披着一袭风尘,我从灯火阑珊的凤凰古城文化广场,走到被昏暗的灯光洗褪了色的月辉里,瞻仰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居。
朦胧的夜色中,那青青封火砖有些模糊了,那斑驳木门有些模糊了,那繁体“沈从文旧居”几个字有些模糊了,那门上一把铁锁有些模糊了。
只因陪家人多游玩了一会儿沱江,竟错过了沈从文故居的开放时间。也罢,岁月深处的历史,如这夜色朦胧;远去的大师的背影,如这夜色朦胧。就让这一片朦胧美丽在我心中吧。
与沱江两岸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商铺相比,沈从文故居的灯光是暗了一点,人是少了一点。不过,辉煌的灯火埋葬了月光,鼎沸的人声多了些喧嚣。而沈从文故居前,有淡淡的月光洒下来,有浓浓的宁静漫开来。多好!有了这些,还需要什么呢?
两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士照相后匆匆离开,只剩我一人了。我情不自禁,又走近了大门。我知道,在大门的那边,是一片烟云,是一泓梦幻;人去楼空,那里什么都没有。然而,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抬起手,轻轻敲响了那扇大门。
“咚——咚——咚——”
那扇大门发出了轻轻的回声。声音很厚实。那是逝去岁月的声音么?
沈从文只有二十岁就去了北京,那是1923年。他在外漂泊了六十五年,心身俱疲,1988年想回故居看看,却再也走不进老屋,而在沱江岸畔的听涛山卧地长眠了。2007年的敲门声,他永远也听不见。
在沈从文长眠的宝地,有一花岗岩石碑,上铭十六字碣文:“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此刻,我坐在沈从文的旧居前,悟着这十六字,忽然想起“翠翠”来。
在今天的下午,我恍惚看见“翠翠”从《边城》中走了出来,款款行至沱江岸边,和我不期而遇了。她带着满是银饰的帽子,穿着色泽亮丽、同样缀满银饰的苗服。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望着来往的游客。我痴情地邀她合影。她灿烂地一笑,说要收费。那一刹那间我醒过神来,哦,她不是翠翠。翠翠仍在《边城》里,独自守在渡口,静静地等候着心上人傩送归来。
为了爱情,翠翠始终坚守着自己最初的人生选择,要以对歌的形式表达爱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
为了爱情,翠翠始终坚守自己最初的人生选择,要以对歌的形式报答爱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了。”
多么淳朴而美丽的翠翠。我原以为她只是先生的一个幻影。今天,我才明白翠翠真实地存在。是的,呼吸着葱绿山林滤过的空气,踏进古色古香的小城,站在木纹鲜活的吊脚楼上望下去,只见沱江水泛着初夏的阳光,缕缕潋滟光波直抵心灵,让人迷醉。天天生活在这里,月月生活在这里,年年生活在这里,性情怎能不像沱江水一样清纯?这山这水这吊脚楼,难道不能孕育出翠翠?
翠翠是湘西人美德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美德的化身。
我原来只是把《边城》当做一个爱情故事来欣赏。今天,当我来到湘西凤凰,当我来到沈从文旧居,当我“照我思索”时,我忽如醍醐灌顶,多少年来,因了我的浅薄,我是怎样误读了先生?《边城》哪里是一个爱情故事?分明是先生憎恨爱情与物质交换,而借翠翠这个人物对信守人的美德进行歌颂与弘扬!
一个民族的美德,就是靠一代代人口授笔传而得以彰显和传承。芸芸众生,来去匆匆,所有的繁华与喧嚣都将成为明日黄花,长久留在人间的唯有美德。
美德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美德,那一个民族就会被人类唾弃。当今时代,那些昧着良心的少数“精英”,以丑为美,误导大众,为背弃民族美德的人和事鸣锣开道,难道不是对民族的犯罪?
在沈从文旧居不远的一家小书店,《边城》就摆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告别沈从文故居从那里路过,我还是情不自禁放慢了脚步,多看了几眼。一部《边城》,引得多少人来凤凰古城?给凤凰带来多少商机?
一个人死后能被人怀念已经不错了,死后还能福泽他人,那就更不错了。
点评 这是一篇优美的追怀文章,作者把对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无限怀念寓于对沈从文旧居的描绘之中,将眼前现实景象的描写与先生作品《边城》中的人物评述结合起来,展示旧颜新貌,赞扬传统美德,可谓环环相扣,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