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导学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通过对关键诗句的理解解读诗人笔下的幸福观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诗歌,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剖析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世界,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关键诗句的理解解读诗人笔下的幸福观
教学难点:剖析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世界,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走进作者
海子,1964年3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封闭而贫穷的小山村——查家湾。海子的家庭非常贫困,为了让海子离开贫瘠的土地,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全家人紧衣缩食提供海子读书。海子天资聪慧,以15岁的幼小年龄考入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但由于海子倾心写作而对现实生活技巧一无所知,使他的工作一直处于"助教"位置,每月只能拿到基本工资。海子不但要寄钱给年迈的父母而且还要供应弟弟上学。海子过着及其艰辛的日子,甚至有时买书看都要向同事借钱。
1988年,孝顺的海子把妈妈接到北京昌平生活了一段时间,临别前,海子递上300元钱,让妈妈回去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用的东西。可妈妈知道儿子的生活也很苦:在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既没有钱也没有空闲去学跳舞、游泳、骑自行车。可是海子不被人理解,寂寞而凄凉地徘徊在封闭而贫穷的生活之中。在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又不被人认同,连诗歌的发表都极不顺畅。常远曾说:“今年开学后不久(即写这首诗的前后)”,(现在)“穷极了,临时到商店买个东西都没钱”。我认为,来自贫困而封闭地区的海子,他向往的不是那种陶渊明式的“闲散”生活,而是让全家能够吃饱穿暖,充满家庭温馨的普通生活。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可是他的家乡依旧是那么封闭而贫穷。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他的家人谁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他从小就为不能摆脱封闭而贫穷的环境伤透了心。
生活中的海子陷入了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而他最终选择了后者。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上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之死
1989年3月26日,一位年轻诗人来到山海关的一条铁路旁。在铁轨上诗人躺下疲惫的身躯,一辆火车从远方驶来,沉重而笨拙的车轮从诗人孱弱的身体上辗过。火车仍在前进,傲慢而不可抗拒。而诗人的生命却在那一刻永远停止,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岁。海子是3月25日去山海关的,在山海关徘徊了一个下午和一个上午,然后在26日中午开始向卧轨的地方走去,并最终选择了黄昏时分。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海子在中国正值多事之秋,用令人震撼的自杀方式创造了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个神话。许多人出于现实或政治上的需要不断美化和抬高海子死亡的意义。让海子的死亡笼罩着一层深化的光辉,但又有谁了解这神话的背后那个饱受生活艰辛,爱情挫折和陷入理想困境而绝望的真实的海子。
从医学鉴定和各种证据分析,导致海子自杀的直接原因是精神分裂症。历史上海明威、凡高、李贽这些被喻为天才式的人物都死于精神分裂。为什么精神分裂症如此宠爱天才?抑或天才与精神分裂症有什么内在关系?以我的知识水平不得而知,然万事皆有因,精神分裂症或者叫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它并不是凭空产生或与生俱来。海子的抑郁症是遭受现实生活和理想追求双重挫折的结果。
学习探究
我们运用在本单元学到的有关诗歌意境的知识来赏析这首诗。透过诗歌的意象,我们看一看:
海子认为,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幸福的?或者说,诗中哪些事物是作者对幸福的解释?
海子向我们所展示的生活图景,体现了他怎样的一种幸福观呢?
诗人在设想这一生活图景时,他接下来想怎么做?此时他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请找出具体诗句分析。
诗人如此震撼、欣喜是因为此时诗人想到了自己的幸福图景,内心异常的激动,幸福、爱、温暖的感觉充溢着他,使他迫不及待的要和他人分享。诗人都要和那哪些人或哪些事物分享呢?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幸福观?
有人说过: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读一首诗可以读出一个人的整个世界。现在我们再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诗人幸福吗?他会获得他所描绘的幸福吗?
海子肯定、向往尘世世俗的生活,却又不甘堕入尘世成为俗人。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矛哪?(关注作者生平)
课文总结
如此看来,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在死亡前绽放的最后一个微笑。这首诗读来平静朴素,温暖清淡,是海子诗歌中最有温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