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单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体味诗意的语言。
2.研习课文,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学习方案
一、课前活动
1.了解背景、作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
2.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梳理文章思路。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正音
嗥( )叫 拾遗( ) 毛骨悚( )然 湍( )急 迸( )发
饿殍( ) 艾蒿( ) 嗥( )叫 驯( )服 嬉戏( )
蠕( )动 跋涉( ) 厮鸣( ) 蜿蜒( ) 遒劲( )
活动二:研读课文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2.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阅读体会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4.面对这声狼嗥,我有着怎样的思考?
5.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体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活动三:讨论交流
1.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我们的这一专题“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活动四:拓展思考
下面我们再来朗读梭罗的一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与主张?不妨再与利奥波德的生态主张进行比照,找出两文的异同。
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适。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
梭罗《瓦尔登湖》
三、课后活动
1.以小组形式,组织“我与自然”、“走进自然”的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访谈、参观等形式感受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设计好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具体环节,设想需达到的预期目的)
2.在生态环保方面,世界上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做得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用意无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而日本人更无时无刻不在为环保做着宣传。
读一读下面这首诗歌,请你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写一段宣传文字。
附: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参考答案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正音
嗥(háo)叫 拾遗(yí) 毛骨悚(sǒng )然 湍(tuān)急 迸(bèng)发
饿殍(piao) 艾(ài)蒿(hāo) 嗥(háo)叫 驯(xùn)服 嬉戏(xī xì)
蠕(rú)动 跋涉(bá shè) 厮鸣(sī míng) 蜿蜒(wān yán) 遒劲(jìng)
活动二:研读课文
1.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学生大致谈谈自己的感受即可)
3.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 “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齐读第六小节,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如第九小节中所叙述的那样,不至于“使河水把人类的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后一节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我们来细细体味一下。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还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提问: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5.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活动三:讨论交流
1.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2.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从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拓展思考
此段文字主要写了作者与湖边的生物在共同享受着这样一个愉快的傍晚。 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部分”这句话,反映出了梭罗的主张。这样的主张与利奥波德如出一辙,都说明了一点:人类只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
当然两文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比如他们笔下描写的对象,描述的场景就有着不同之处:利奥波德在文中写到了许多生态恶化的场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坏,狼群遭到猎杀等等,似乎更多了点批判反思的味道,饱含着生态忧患意识;而梭罗则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景,他好象在尽情地享受着和谐美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显得很满足。其实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正面的先例。两人好象有一反一正的味道。
两人其实都是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等一员的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独特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两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要树立起这样的比照意识,特别是针对这套新教材的学习,更是如此。
三、课后活动
1.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地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