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微故事,真情怀
让教育拥有生命的温度
金红兵,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数学组教师,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南通市教坛新秀。
巧用“第二序改变”,激励学生不断上进
要了解“第二序改变”理论,先听一个故事。
有一群顽皮的学生,每天放学以后路过一个橘园,由于顽皮,他们每天都要随手捡起路边的一些石块丢到橘园里。看园人每次发现孩子们顽皮,就出来追赶。结果一无所获,孩子们鬼灵精怪,早跑了无影无踪。等到看园人回到橘园,乱石又会不断飞进来。
后来橘园主人改变了办法,他守在橘园边,看到孩子们都过来了,他说:“我们来进行一次投石块比赛吧,每人投10次,谁如果打中了树上的橘子,就奖励10块钱。”孩子们兴致很高,纷纷到路边寻找石块,果然有人领走了10元钱奖金。过了几天,看园人说:“奖金太高了,今天只能奖5元。”5元也不错,还是有人领走了5元奖金。又过了几天,看园人说:“5元还是太多了,只能奖2元。”到最后,没有奖金了。那些顽皮的学生经过橘园的时候,再也不丢石块了。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丢了,学生说:“没有奖金,谁还干那样无聊的事?”
“第二序改变”是相对于“第一序改变”来说的,看园人最初的驱赶、警告是“第一序改变”,这种改变能解决教育中的一部分问题,不需要特别的技巧。比如学生不做作业,老师和家长就督促他做作业,甚至抽出时间来陪着他做作业。第一序改变发生在某一个系统之内,而系统本身维持不变,它只能改变系统内的“困难”。如果原因在系统之外,它就无能为力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孩子扔石子玩,是一种内在动机,因为他们想玩爱玩。看园人的驱赶、警告,就是试图阻止孩子玩,改变孩子的内在动机,动机和改变都在“玩”这一个系统内。
但后来看园人的办法跳出了“玩”这个系统,进入到“比赛”系统,成功地将学生的内在动机转化成了外在动机,打中橘子可以获得现金奖励,孩子“玩”的动机转化成了“获得奖金”的动机,当奖金不存在的时候,其动机也就没有了。在这个故事里看园人成功地进行了身份换框。原先是“驱逐者”,试图用驱赶的方法来制止孩子们丢石块,结果没有一点效果。后来身份变换,看园人成了一种游戏的“组织者”,当他不再组织游戏的时候,游戏就结束了。
2015-2016学年度,我担任高三(27)班班主任,这也是平潮中学历史上首个高三艺术班。班上有个戴同学,高一时因为不喜欢教他数学的老师,基础没打好,高二选择了学习艺术,数学几乎没学,高三开学初的暑期检测数学只考了52分,但他的语文和英语都考得很好。另外通过跟艺术老师的沟通,发现他的专业成绩也在班里名列前茅。 于是,我很着急他的数学成绩,不能让数学拖他的后腿,成为进入理想大学的绊脚石。每次课上都很注意他的表现,课后也经常关注他的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甚至有时下了午自习还会将他拉到办公室开小灶。但一学期下来效果并不明显,期末考试160分的数学还是连一半分数都没考到。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原来他早就对数学失去了兴趣,面对老师的要求与叮嘱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应付,内心是抗拒数学,惧怕数学甚至想回避数学的。
后来,我调整了对他的教学策略,经常表扬戴同学的语文成绩很好,英语作文写得很不错,美术省统考成绩名列前茅,对他的短板数学只字不提。二模前有一天他突然来找我说:“老师,我有几个数学问题想问你,不知你方不方便?”我说“好啊,你怎么突然主动问我问题了呢?”他说:“我语文、英语成绩还可以,美术省统考245分在全省排600多名,如果数学再跟不上,就会真的与好大学擦肩而过了。”此时,他已经不再排斥数学,甚至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在高考中数学考了106分,文化加上艺术总分超过了540分,被南京林业大学录取。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师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差,就努力帮助学生“补短”,结果学生老是不上进,越补越短。如果老师能发现这个学生的其它学科长处,如作文写得很好,马上改变教育思路,从“补短”变为“扬长”,经常表扬这个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好,这个学生因此信心大增,当学生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如果不把数学成绩提高,就会影响到自己人生目标实现的时候,他就开始了“自觉补短”,数学成绩很快就上来了。
“补短”是第一序改变,“动机”和“改变”都在“短”这个系统内,后来,老师实施的“扬长”则是“第二序改变”,跳出了“短”这个系统,进入了另一个系统——“扬长”。老师成功地将学生的外在动机转化成了内在动机。因此,在第一序里很难解决的问题,跳出来,进入第二序之后,改变就容易多了。在教育实践中,老师们如果能巧用“第二序改变”,激励学生不断上进,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