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黄梦凡,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语文组教师,中学二级。
让作文回归生活
——保持孩子的纯真
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我们遗憾地发现 ,我们有了审美疲劳。学生作文中的真情已大量流失 ,“为文而造情”的现象十分普遍 。“复制”情感,人最宝贵的东西——情感给淹没了。
其实这个问题反映当下绝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我们总是很困惑,为什么青青葱葱的孩子们写出的作文,为什么总是拾起陈旧的故纸堆,放不下冗长的三段论,容不下繁华的大时代,放不开活泼的真自我?是什么导致作文写作流行假大空、干冷硬的痼疾?是什么导致孩子们执迷规范、盲从技艺却反而丧失了基本的真诚和期待?又是什么导致笔端的世界总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我们总说,随着年龄的增大,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直到那个学生的出现,让我明白,其实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看到的更多本真的东西。这种东西还保留了那份纯洁,那份当初对这个生活的热爱。
她因为个子高挑,总是坐在最后,明明不是靠窗的位置,但似乎吸引她的只有那窗外的世界。但对文字的领悟能力极强,但生性多愁善感,文章内容含蓄淡雅,她总喜欢在写景时将自己融入其中,但每次考试作文的分数都不理想。我尝试去看她问题的所在,却发现她的文章重在自己情感的抒发,却不在意文章要求的立意。我开始和她进行交流。交流中我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女孩,她对事物的观察是那么细致,情感是如此的丰富。每每批改她的作文,每次和她交流,总让我们彼此收获颇丰。我还记得她曾经写过这样一段文字“直到某日,行走于河岸,不经意间,望进那方的天地——一小片竹笋。他们小巧玲珑,甚至是只露出一个尖顶。四周的翠竹环绕着这里,像长者,深深凝视着自己的孩子,目光中包含着爱与希望。自此我每日都会来这里看望小竹笋,它们生长很快,也的确使整片林子增添不少生机与活力,连风,似乎也轻快些许。但,美好的事物好像从不长久。一场暴雨泼湿了我的满腔兴奋,慌忙之间,抢了雨伞,便飞奔而去。河堤旁,一堆竹笋七零八落的躺着。悲伤之情疾袭心湖,脸庞似乎滴落了水滴,仰头,是竹林叶上的雨珠。我知道,它在哭。天像孩子的脸,转瞬又放晴了,蔚蓝的天,飘着闲散的云,远处好似有鸟鸣婉转。逃也似的跑回家,不敢回头看一眼——为了那片近乎死亡的生命。它们来的那么突然,走的又是那么匆忙。我本不愿再去面对那片竹林,却耐不过曾经的回忆。双腿不受控制般踩上河堤,又是一片新天地!小巧精致的竹笋破土而出,裹着一层褐色外衣,仍可见其内乳白的晶莹。站着破晓的露珠,于清风中灵动可爱,带着生命的温度,在心中某一片天地中扎根,温暖席卷全身,泪水几欲夺眶,脸上有水滴落,风带着叶响。我知道,竹林在哭,喜极而泣。”
我感叹作为一个学生,她的感情是如此的细腻,在她的笔下,似乎自己也不再是那个旁观者,而是那个在风中依然挺立的那片竹林。在我和她的交流中,我发现,她虽然安静,但她喜欢看书,喜欢观察身边的事物,她总是将自己包裹起来,在自己的文字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她遵从了心的本意,以真诚的态度再现了自身体验到的一种感性真实。我鼓励她继续,也许在考试中她的作文不常脱颖而出,但那份对生活的态度感动了我,那份纯真和专注是我不想破坏的。
我与她的交流虽然仅限于每次的作文,但我发现上课的她不在出神的望着窗外,她开始与我有了眼神的交流。虽然每一次对视,她都有些害羞的闪躲,但至少在她的文字王国里还有我那份的存在。这是发生在我教学生涯中上的一个让我感触颇深的事件,在教学活动中它非常普遍。但它就这样存进了我的记忆库,每一个时刻,每一处细节,都觉得有保存的价值。
美学,是来自人们的直观现实而不是具体感性的一种生命哲学。而作文的美学在于能够表现的世界也是生生相续的诗意世界,而非科学的、逻辑的、实用的功能世界,而一切表现生命世界的创造,首要的精神便是让孩子尊重感性,能够回到生活本身。
作者: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黄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