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谈“圩”字的读音
周玉甫
在南通市区到平潮镇的公交线路上,带“圩”字的地名有三处五个站点,分别是:高墩圩桥,九圩港、九圩港大桥,川家圩、川家圩北。每乘坐10路(或602路)公交车,从播音器播出这五个站名时,只有九圩港的“圩”读成wéi,其余三个站的“圩”都读成yú。听在耳里,疑在心里。于是特地考察了这些站牌,结果5个站牌上的“圩”字汉语注音都是wéi。
关于“圩”读音,我早存疑心。上世纪70年代我刚从泰州调来南通时,听当地人都把“九圩(wéi)港”念成“九圩(yú)港”。奇怪的是,像六圩港、七圩港、八圩港,十一圩港的“圩”字他们又都读成wéi。我不解,询问他们,都说一向就是这么念的。我查了工具书,发现这个字在各种工具书上读法不一,确实复杂。清代的《康熙字典》和民国出版的《辞源》,用反切法注音:云俱切,音于(yú),释义:岸也。解放后修订的新《辞源》注有两音:yú或读wéi,释义:江淮的堤岸。《现代汉语字典》及《新华字典》,却是注的wéi和xū(删去yú,增加xū)。新《辞海》注了三个音:wéi又读yú,另见xū(通墟)。在释义方面,各类工具书基本相同,仅详略有别。照此说来,南通人读“圩(yú)”是读的古音,是最早《康熙字典》的读音。至于后来的辞书为何又增加了一个读音“wéi”而且还作为主要读音冠以其他读音之首呢?我认为,长江北岸自西向东有十多个“圩”,南通只占九圩以下一段,其余各个圩(如八圩、七圩、六圩……),地广人多,读wéi的人远比读yú的人多。鲁迅先生有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既然读wéi的地广人多,工具书就有理由将它收进去,语言文字本身就在不断发展和充实的。
宁通高速公路通车后,交通部门在九圩港出口处竖立了一块显目的大标牌,“圩”字注音就是wéi,从而让人明白九圩港的“圩”规范读音是wéi。后来10路和602路公交线开通,公交车上不停地、反反复复地广播这个wéi字,潜移默化,强化意识,所以如今的南通人多数都说“九圩(wéi)港”而不说“九圩(yú)港”了。然而沿途其他三个站的“圩”字至今仍在读着yú,播音器里每时每刻都在播读:“高墩圩(yú)桥到了!”“川家圩(yú)到了!”“川家圩(yú)北到了!”听起来着实有点别扭:一是与同一线路上的九圩港的读音不协调,二是与本身站牌的注音不一致。我认为,应该与九圩港的读音相一致,这样也就与长江沿线的其他圩港的读音相统一了;如果一定要保留地方读音特色,那应该把这三个站牌的注音wéi都改成yú,让播音与注音也统一起来。
(该文载《江海晚报》2013.5.24)